台湾日据时期一度禁止跳舞,不过,到了一九三○年,跳舞开始大流行,当时报纸写着“跳舞时代来了”,台湾第一首流行歌曲“桃花泣血记”出现,接着“望春风”、“月夜愁”等知名闽南语歌曲陆续推出,这些歌曲与跳舞风潮的兴起,使得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台湾,充满了欢乐气氛。 台湾人何时开始跳流行舞?根据作家陈柔缙的研究,“有一位在台北板桥林家工作的林树枝,因在日本名古屋念书时学会跳舞,一九二七年邀请他的舞蹈老师来台开班授课,但遭官方禁止。三年后,跳舞风气开始流行起来。” 日据时开放舞厅 掀起跳舞热 陈柔缙指出,当时永乐町(迪化街)的大布商高树发见情势可为,准备向警察申设舞厅,不过,当时开舞厅是个新兴行业,尚无法令管理,于是高树发的申请案被驳回。直到一九三一年冬天,日本官方才订出办法,规定带酒气的人不准进舞厅,要有两层楼的场地,各地舞厅遂如雨后春笋冒出来,最后日本警方勒令全面关闭。 不过,喜爱跳舞是人的天性,日本官方终究无法全面禁止,于是又有限度开放了两家,一家位于大稻埕,名为“同声俱乐部”,挂名负责人黄联登是前北大校长严复的女婿,另一家由日本人经营,名为“雨衣会馆”,位于西门町。 “桃花泣血记” 带动流行歌 上世纪30年代不仅是跳舞时代,各种闽南语流行歌曲也纷纷出炉。文史专家庄永明指出,一九三二年“桃花泣血记”首先打开流行歌曲市场,被喻为“台湾第一首流行歌曲”,这种为电影制作的广告歌曲,再灌录唱片发行,是闽南语流行歌曲发展初期现象。 庄永明指出,一九三三年起,“望春风”、“雨夜花”、“满山春色”、“农村曲”、“四季红”、“青春岭”等歌曲几乎成为台湾人的“心曲”。“当时正值台湾语文论战炙热,作词家对闽南语文字的运用,喻为‘闽南语新诗’并不为过,而当时作曲家所谱出的台湾味旋律也使人听起来更‘入味’。” 二战后,电视开始流行,日本于一九五三年开播电视节目,台湾到了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,台视正式开播,打开了台湾传播与娱乐生活新视界。其实台湾人对电视并不陌生。陈柔缙指出,“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,有位台电工程师张仲智在经济部大礼堂播放电视,当时现场有一千多人,画面出现台电董事长杨家瑜清晰的笑容,全场爆出热烈掌声。这次的初体验,让大家明白看电视与看电影,有很大不同,电影必须在黑暗中播放,电视则不必。” 随着电视的兴起,陈柔缙说,上世纪70年代庶民最大娱乐盛事,就是看布袋戏《云州大儒侠》了。当时“轰动武林,惊动万教”、“顺我者生、逆我者亡”,这几句布袋戏经典台词,至今仍是许多人小时候快乐的记忆。 抢看云州大儒侠 台湾大跳电 真正轰动武林的是,一九七○年三月二日起,黄俊雄的布袋戏搬上电视,史艳文与藏镜人的正邪对抗,吸引台湾戏迷,连演五百八十三集,最高收视率达九十七%。陈柔缙说,“当年还因为家家户户同时开机,电力不堪负荷发生大跳电,由此可见史艳文出现江湖的震撼力有多惊人。” 从日据时代的跳舞、闽南语歌风潮,到光复之后台视的开播、史艳文出现江湖等事件,在不同时代,不同形式的歌曲、舞蹈、戏剧带给人们欢乐,透过电视台的转播更发挥了无远弗届的力量,也成为台湾民众美好的共同回忆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