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祖岛原名南竿塘,而列岛以“马祖”为名,系始于宋代。相传宋时,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湄州岛,东螺搓渔民林愿之六女默娘,秉性贤淑、事亲至孝,且热心公益,每于黑夜,辄燃薪为火,为渔舟导航,深获乡民感佩。某日乃父出海捕鱼,不幸遇风罹难,默娘痛不欲生,乃投海寻父,卒负父尸漂至南竿岛。乡人感其孝行足式,厚葬立庙祭祀,尊称之为“妈祖”。民间为避讳,因将“妈祖”改为“马祖”,作为列岛总名。马祖的开发最早始与元朝,是大陆渔民出海捕渔时休憩避风之所,明末清初期间当地为倭寇所盘踞。到了清朝初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渔民移居此地,并逐渐形成具血缘关系的村落,其中以陈、林、曹、王、刘为大姓族群。今日南竿是马祖第一大岛和人口最集中地区,为连江县县治所在是马祖的政经文教中心。 马祖地区的风土民情承袭於大陆福建闽东地区,当地语言为福州话(长乐口音居多),当地人多称为“平话”或“马祖话”。马祖因四周环海又多风,当地居民多利用花岗岩块,沿著山坡地兴建,其结构多为方正双层独栋建筑,窗户小开於高处,窗棂以石条为骨架,屋脊为曲线造型如火焰燃烧般的“封火山墙”,屋顶以红或灰瓦覆盖并於接缝处压上石头,以防强烈海风吹刮侵袭。部分房屋受到南洋的欧式建筑影响,俗称“洋楼”或“蕃囝搭”。 原属无人荒岛,元朝世祖至元14年,迄顺帝至正27年(1277年~1367年)期间,闽浙沿海渔民,始发现群岛有天然港湾,可资避风补给淡水,遂利用为渔船停泊休息之所。明太祖洪武元年(1368年)以后,始有渔民陆续迁入,自成村落。中华民国成立后,政府先后于南竿、北竿、东犬、西犬各岛分设盐仓,计划发展渔业。1934年,首在南竿设联保办事处,推行保甲制度。1937年抗日战起,群岛为日军占据。1945年胜利后,福建海上保安总队及国军进驻西犬,负责恢复秩序,维持治安。 马祖于1950年12月15日成立“马祖行政公署”,下分设南竿区、北竿区、白肯区、东涌区、四礵区、岱山区、西津区、浮鹰区等8区。1952年台湾当局放弃四礵、岱山、西津、浮鹰4区,余下4区依原县恢复建制。 1953年2月连江县、罗源县、长乐县恢复县建制,将连江县所属的南竿区、北竿区改制为乡。同年9月长乐县所属的白肯区划分为白肯镇及东肯乡。1954年长乐县所属的东涌区改制为乡。1955年设立“闽东北行政公署”,就近督导连江、长乐、罗源3县政务。闽东北行政公署后改名为“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”。 1956年6月,台湾当局决定在金马地区实施战地政务,撤销“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”,将长乐及罗源2县并入连江县,原长乐县的白肯镇、东肯乡改名为西犬乡及东犬乡,原罗源县的东涌乡改名为东引乡,由连江县管辖,此时连江县共辖有南竿乡、北竿乡、西犬乡、东犬乡、东引乡等5乡。1971年西犬、东犬合并为莒光乡。现今连江县共管辖南竿、北竿、莒光、东引4乡,总面积约28.8平方公里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